“國立”臺北大學(英語譯名: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NTPU),簡稱北大或臺北大,前身為省立行政??茖W校、行政專修班以及“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創校于1949年,于2000年改制為現今校名,歷史悠久。該校是臺灣法學、社會科學、商學、公共行政領域教學研究的主要大學之一,學生以善于通過考試著稱,人文、藝術、電機、資訊工程、教育等領域亦是當前發展重點。該校是臺灣地區第一個創設進修部(夜間部)的大學。
學校簡介
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于民國89年2月1日成立,是由原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而來,目前設有六個學院、18系、8個獨立研究所,教師297人其中博士占79.2%,學生8862人,校友十余萬人。擁有臺北與三峽兩個校區,臺北校區位于首都臺北市,是金融與政治的中心;三峽校區位于臺北縣三峽鎮,面積57公頃,花木扶疏是最美麗的校園。
臺北大學自民國39年行政??茖W校創校以來,歷經法商學院、中興法商等五個階段以迄于今,凡五十余寒暑,一方面承襲了先進師長、學長所共同造就的優良傳統與堅實基礎,一方面也秉持自由、創新與追求卓越的治校理念:堅持學術自由的大學精神、重視知識創新與追求卓越的價值,認為那是大學能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從而,我們也為臺北大學勾勒出前瞻性的全方位發展藍圖與愿景。 臺北大學前身為1949年設立的臺灣省立行政??茖W校,1950年成立臺灣省行政專修班,1955年兩機構合并改制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1961年改組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71年升級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93年設立“國立”臺北大學籌備處,并展開臺北縣三峽鎮新校區籌備工作。2000年2月1日正式成立“國立”臺北大學。目前有法律學院、商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人文學院等5個學院、18個學系、21個碩士班、8所博士班,將以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為日后的發展重點。“國立”臺北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同為臺灣地區法商教育之佼佼者。
學校歷史
行政專校時期校門1949年成立的省立行政??茖W校,是臺北大學最初的根基,此后臺北大學又經歷了省立法商學院與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等時期,并于2000年改制,成為獨立的綜合大學。 回顧國立臺北大學歷次之改制與發展,已完整的紀錄了臺北高等教育各階段的發展歷史,而歷屆畢業校友濟濟多士,人才備出,服務社會各階層的杰出表現與輝煌成就,更印證了臺北高等教育政策過去各階段發展的正確性。益發對臺北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厮輨撔v史已逾半世紀,新舊傳承,源遠流長,本著緬懷前賢,策勵來茲之意,就臺北大學過去各階段發展歷史,扼要陳訴。
法商學院全名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其前身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院址位 于臺北市。1950年七月,臺灣省立行政??茖W校與臺灣省立行政專修班奉準 合并改制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61年七月,設于臺北市之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與設于臺中市之臺灣省立農學院奉準合并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越十年,因臺北高等教育政策修正,大學教育歸由中央管轄;81年七月,臺灣省立中興大學 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歸由教育部門管轄迄今。
1949年“臺灣省立行政??茖W校”成立。1950年“臺灣省行政專修班”成立。1955年“臺灣省立行政??茖W校”及“臺灣省行政專修班”合并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1955年增設夜間部,為臺灣第一所開設夜間部之大學。1961年“臺灣省立農學院”(位于臺中)與“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位于臺北),合并為“省立中興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2000年位于臺北的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2009年臺北校區法、政學士班遷往三峽校區。
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本校以「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為治學愿景,沿襲建校以來之優秀傳統,致力於培養社會與企業所需之人才,并以「專業」、「人際」、「倫理」、「國際觀」四大素養為概念,承接治學愿景并開展具體能力。為求有效縮減學校教育與社會、職場所需能力的落差,本校以培養學生四大素養為基石,具體提出學生應具備之八大核心能力: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綜合統整、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誠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關懷及跨界合作。透過以「情境學習」為主軸的三項分項計畫,將此八大核心能力與本次教學卓越計畫之想望成果具體連結,期望不僅強化教與學之品質,亦協助學生建立「可攜式」能力,使得在校所學能成為一生受用之資產。
在專業素養方面,不論學生學術專攻領域為何,綜合言之,都應具備「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綜合統整能力」,以強化在社會與職場生存所需之硬性技能。微觀思考與巨觀統合能力能協助不同類別、系所的學生,在離開學校環境后熟悉如何詢問正確問題、匯整資訊以及跳脫框架思考并與他人進行深度對談的問題解決模式。由人際素養開展出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則是現今社會兩項重要「根本」軟性能力。透過情境式學習環境,讓學生體認擁有優異專業技能外,還要具備溝通與合作的心態與能力,才能在群體合作的社會上生存,以因應多變及日趨繁雜的事務與要求協同合作的環境。倫理素養強調「誠信正直」以及「尊重自省」。見諸社會亂象及本校於公部門所發揮影響力之優良傳統,誠信正直可謂學生踏入社會及職場之立基;同時,尊重他人、社會、環境同等存在的價值,認清自我與宇宙天地間之角色與責任,才能真實面對自己并時刻自我反思與學習。最后是與國際觀素養相關的「多元關懷」以及「跨界宏觀」能力。不單強調提升語文能力或是認識與學習他國知識文化,更是讓學生在了解、熟悉其他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在地多元關懷尊重、跨界宏觀、欣賞并相互學習之精神。這才是更能創造價值的可貴能力。
院系設置
法律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系以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為基礎發展而成,設置法學學系(含碩、博士班、進修學士班)、司法學系、財經法學系及比較法資料中心,并于未來申請增設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班),提供非法律背景之大學畢業生進一步研習法律專業課程。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下設:法學系,司法學系,財經法學系,比較法資料中心,法律專業研究所.
法律學院之特色,從法學基礎理論,司法實務到專業法學研究,構成完整的法學教育體系,培育法學研究及法律實務人才。強調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比較法學研究,期使學生對中外古今法制得以融會貫通。另設有法律服務社、國際法學社及實習法庭,使學生將研習理論得與實務應用結合。法律學院之發展,畢業生除繼續深造或準備律師、司法官考試外,更將針對財經實務及科技發展之需要,開設具有整合法律學門及各類學門之相關課程,并計劃招收非法學背景碩士班學生,養成兼具法學及各類專業背景之人才。并加強與外法學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商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系以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合作經濟學系、會計學系、統計學系為基礎發展而成。以培育具有恢宏國際視野,深厚商學基礎之新世紀商學專業人材為目的。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下設:企業管理學系,合作經濟學系,統計學系,會計學系,休閑運動與管理學系,咨詢工程學系,通訊研究所,咨詢管理研究所。
學院所屬學系各具特色:
企業管理學系: 強調中小企業實務管理及國際管理方面之教學研究,注重外語訓練與計算機軟件包運用,并與外界合作辦理建教合作與進修,協助企業界之人才培訓與營運,口碑卓著。
合作經濟學系: 以合作事業、非營利事業、國際經濟與國際企業研究為其主要特色,不僅在歷史傳承上有其重要性,同時并可配合國際潮流發展,兼具時代意義。
會 計 學 系: 以培養現代會計專業人才為主,學生除研習理論外,并經常與會計師事務所舉辦研討會,注重理論與實務結合。
統 計 學 系: 不僅注重數理統計之訓練,并能結合商學院之特色,在管理與商用統計方面獨樹一格,并設有統計實驗室供統計實務之咨詢服務,近來更注重信息科技之導入與運用。未來商學院將能整合上述各系特色,預期未來將可成為國際著名之商學研究重鎮。在教學、研究與實務推廣上進一步充實師資陣容與軟硬件設備,提升商學教育學術專業水平,廣開學生就業升學管道,強化與企業實務交流,加速推動學術合作,庶能為經濟實力之強化與發展提供更大之貢獻。
社會科學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系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及社會學系(含社會工作組)為基礎發展而成,包括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經濟學系及臺灣發展研究中心。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下設:經濟學系,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犯罪研究所,臺灣發展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及社會工作學系,三系各具特色:
經 濟 學 系: 因臺灣經濟環境變化快速,金融服務業及各行業均有顯著的成長, 經濟系所培育的優秀人才,在各行各業中皆有優秀的表現,其中金融服務業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公職人員,更是本學系畢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市場。
經濟學系未來之發展:
〈一〉 延聘知名學者,充實師資陣容
未來除進一步加強專任師資的羅致外,更將延聘學有專精的學者擔任客座講學及兼任教授,期使本系成為學術發展重鎮。
〈二〉 研究方向,加強理論與實務之結合
研究之方向與內容將朝向具備時代化與學術化之意義,并使理論與實務結合,以因應社會發展之殷切需求。
〈三〉 配合臺灣經濟政策,培育優秀人才
目前自由化及國際化的時代潮流中,臺灣期望成亞太營運中心,更需要杰出的經濟人才投入服務。因此,優秀人才的培育,乃是本學系責無旁貸之目標。
〈四〉 加強系友聯絡,增進實務合作
本系期望透過經濟系友會之合作,加強與歷年畢業系友的聯系,經常為本系師生提供業界訊息,以增進本系學術與實務的合作交流,并拓寬本系畢業學生的就業管道。
社 會 學 系: 教學目標為培養社會學理論及社會研究人員,以了解社會變遷與社會問題,促進臺灣社會整體發展。 社會學系未來之發展:
〈一〉 社會學相關主題之探討鉆研
在歷史文化方面,研究傳統與現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與變遷,文化與宗教行為等社會現象。在社會問題方面,研究變遷中的臺灣社會所產生之各種問題,如貪窮、犯罪及社會分配等。在族群研究方面,研究社會弱勢團體,如勞工、婦女、殘障及原住民之處境,及其生存方式。
〈二〉 在學術交流方面
與臺灣省有關學術機構聯系、配合、建立網絡、共同或輪替主(承)辦學術活動;并交換教師著作,以收學術交流之效。
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主要在于培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養成專業技術與方 法以及服務社會之精神,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
社會工作學系未來之發展:
〈一〉 小區社會的關懷與照顧
透過對小區社會問題的了解、有效結合小區資源、提供全面性的小區服務,以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進而提升小區整體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之培訓
社會工作服務之績效有賴專業人員素質之提升,除強調社會工作哲理、理論、工作方法為基本能力的培養之外,訓練的重點將著重于對小區社會問題的掌握及分析、對小區社會資源的規劃與運用、小區網絡的建立、小區服務的輸送,及小區行動策略的發展等。
公共管理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系臺灣唯一以「公共事務」人才的培育為宗旨的教學和研究學院;包括地政、財政、公共行政暨政策等三學系,都市計劃和資源管理兩個獨立研究所, 以及選舉研究中心、地政研究中心。無論是就學院規模,學系特殊性 與涵蓋層面完整性,學士、碩士、博士班之課程的一貫性,以及兼顧 正規與進修、推廣教 育的均衡發展等而言,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均已達相當的水平。就學系發展方面而言,已充分見證了臺灣政、經情勢的演變;在面對跨世紀的民主化與世界局勢全球化之要求 ,公共事務學院各個系、所亦勢必有所響應;由行政專才的培育、到 政策規劃人才的養成,乃至決策精英的形塑,公共事務學院的未來發 展遠景,亦將更為寬廣;社會所賦予的教育使命,也愈為重大。國立臺 北大學公共學事務學院下設: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地政學系,財政學系,都市計劃研究所,資源管理研究所。公共事務學院所屬各學系之特色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本系兼含行政管理與政策規劃,在發展特色方面,就「公共行政」之范疇而言,主要有三點:
〈一〉 為順應管理時代潮流,提升行政效率,積極培育地方自治與行政主管領導人才;
〈二〉 為因應公共政策學術趨勢,解決政府與民間迫切需求,發揮理論與實務的整 合,致 力推動政府政策分析與民間智庫之充實;
〈三〉 為促進行政體系、法規、制度與理念意識的多元變革,健全行政運作的民主與活力,奠定永續經營,強化行政革新的本土設計。
在「公共政策」的領域方面,則著重科際整合,強化與國際及大陸學術交流,并積極辦理推廣教育,落實以政策規劃、教育服務社會的理念。
地 政 學 系: 創立之伊始,旨在培養土地改革之行政人才,然因近年來生產技術改進,經濟快速成長,以致人口大量集中于都市,而使住宅提供與地價飆漲問題愈顯嚴重。所以本學系從民國八十一年起,分「土地使用暨規劃」及「土地行政暨管理」兩組教學,以培養城鄉規劃與不動 產經營管理 人才為主要目標。為配合不動產鑒定與土地信息產業蓬勃發展,除特別加重相關課程之訓練外,亦成立地政數據中心,加強土地信息與地政數據處理人才之培育與專業能力之訓練,以應社會就業市場發展之趨勢與相關研究所需。
財 政 學 系: 為因應二十一世紀國家社會變遷與發展之需要,并衡酌政府所應該扮演的角色與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本學系之特色在確立「以教學引領研究」、「以研究充實教學」的基本方針,并強調「本土化」與「國際化」、「全球化」的研究方向,在科際整合的研究態度下 ,側重 預算資源合理配置,財政制度的規劃,和財政、預算政策的實證分析與評估。
都市計劃研究所: 鑒于都市計劃為一科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故而本系之規劃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更是服務性的。本所除理論外,并輔助以分組計劃實習課,其使研究生兼備理論素養及實務能力,成為有所專之通才及綜合規劃研究人才。
基于此及因應當前社會發展之需要,本 所之特 色確立有三:
〈一〉 教育功能:培養高級規劃專業人才;
〈二〉 研究功能:基本學理與臺灣實際發展問題之探討研究;
〈三〉 服務功能:配合社會公、私機關團體之需要,接受委托有關都市、區域問題政策之研究。
資源管理研究所: 基于自然資源之管理與配置,不僅關系生態平衡的維持,亦關系人類文明的存亡絕續。故本所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之師資與專業知識,以科際整合方式,一方面迎合全球環境問題之發展趨勢及教學研究潮流,另方面配合長期經濟發展所需,以達成增 進 生活環境質量,落實自然資源保育與節約之行動,并提升整體資源配置 效率與公平性的最終目標。
公共事務學院未來之發展:
在面對跨世紀的國內民主化與世界局勢全球化之要求,公共事務學 院各個系,所亦勢必有所響應;由行政專才的培育、到政策規劃人才的 養成,乃至決策精英的形塑,公共事務學院的未來發展遠景,亦將更為 寬廣;社會所賦予的教育使命,也愈為重大。數十年來,我國的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雖帶來富裕 與便利,但因社會急遽變遷,卻使人心浮動、道德低落、問題叢生。值 此之際,回歸人本,提倡人文,實為治本之道。
人文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于成立伊始,有鑒于人文教育對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之 重要,將原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共同學科國文組、外文組、 歷史組改制成立為中國語文學系、應用外語學系、歷史學系,成立為人文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設立之宗旨,厥為回歸人本,秉承人文 化成理念,培養饒富人文素養、鑒古知今具良知遠見之跨世紀領導人才 ,及專業化、科技化、當代化之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之文史人才。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下設:中國語文學系,應用外語學系,歷史學系
體育室
國立臺北大學體育室原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體育分室,負責全校體育教學與活動之規劃及實施。體育室下分置教學研究、競賽活動、場地器材三組,綜理全校體育教學與行政工作。體育室所規劃課程以因應學生未來生涯規劃,朝向生涯運動之發展為導向,采多元化之設計并以興趣選項教學,以滿足學生多元 需求;目前開設之課程:籃球、排球、桌球、羽球、網球、韻律、太極拳等,俟臺北大學校園各項運動場地次第興建完成,當可開拓更多之教學運動課程。體育室之發展擬在教育學院內設置有關體育與運動休閑管理之系、所,以培養體育或運動休閑管理之人才。
進修暨推廣中心
國立臺北大學進修暨推廣中心,系整合原國立中興大學臺北進修 部暨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推廣教育分中心二單位而成,以期事權統一 及增進工作效率。國立臺北大學進修暨推廣中心設進修、推廣教育、研究管理、行政四組,爰介紹于后:
進 修 組: 統籌辦理各學系(所)進修學士班、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之教學行政及學生事務。
推廣教育組: 統籌辦理推廣教育、建教合作等相關之企劃及教學行政事務。
研究管理組: 協助各研究中心處理事務性工作。
行 政 組: 負責處理本中心文書、采購、出納、保管、營繕、環保等事務工作。
進修組系承受原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夜間部(進修部)全部經辦業務。目前 辦理之各學院進修學士班計有法律學院法學學系(原中興大學法律學系), 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雙班、合作經濟學系、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暨 政策學系(原公共行政學系)雙班、財政學系(原財稅學 系)、地政學 系,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經濟學系等十系,依教育部 規定進修學士班學生在學期間均為五年,目前進修進學學士班 學生計二千七佰余人。
推廣教育組系承受原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推廣教育分中心經辦業務。 目前辦理之班別有學分班非學分班,嗣后當視實際需要適時調整 。非學分班采不定期方式招生。
研究中心
國立臺北大學在各學院分設有各種專業學術領域之研究中心,以支持教學研究, 分別介紹于后:
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
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經費補助于民 國八十五年五月成立。歷年來所收藏之圖書數據,除本國法律文獻外,外國部份以 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瑞士、奧地利等法治先進國家之法律文獻為主。 其中尤以美國法院之判例集堪稱完整,容為國內各大學收藏美國法院判例之重鎮。 值此我國為因應國際政經環境丕變,亟待了解國際間主要法治國家法律,用為立法重要參考依據之時,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之成立,實具有前瞻性之時代意 義。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成立于民國八十六年,歷年來先后購置計算機數據處理主 機,計算機督導及訪員工作站,臺北市及臺灣省住宅電話號碼數據庫,計算機輔助電話 訪問系統(CATIS)可隨時針對全時性時事議題作全面性快遞電話民意調查。
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除針對選務行政、選舉法規、選舉活動、選舉經費 、選舉統計進行序列性之項目研究外,并不定時就各項重大議題舉辦民意調查及舉 行學術研討會。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正計劃舉辦與選舉事務有關之訓練與講 習,并計劃將各項研究成果出版???,用供各界參考。
公共事務學院地政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學院地政研究中心成立于民國八十一年,成立目的在于研究如何促進臺灣 地區土地與集居環境實質空間發展之改進。歷年來,曾先后完成政府委托之應用型 專題計劃案多起、及教育部資助之基礎性專題計劃案,另開設土地開放教育學分 班,另為支持研究與訓練計劃,已成立規劃支持復雜空間系統實驗室,允為本研究中 心之重要特色。
公共事務學院地政研究中心,正計劃擴大編制員額增列專兼任之研究人員及訪 問學者;出版研究論文、技術報告、并舉辦與研究主題有關之教育訓練課程,俾能 與社會取得互動。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
人文學院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成立于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設立目的為研究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之理論與實務,并辦理教育訓練以培育此一領域之專業人材 。
社會科學學院臺灣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學院臺灣研究中心成立于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十五日。臺灣研究中心之成立,乃在研究臺灣社會、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商業、公共政策、環境資源各方 面發展經驗之研究,以因應二十一世紀臺灣未來發展之需要。